陽陵泉穴
導讀:陽陵泉穴歸屬足少陽膽經,有治療肩周炎、落枕、膝關節炎、腰扭傷等作用。陽陵泉穴的位置:小腿外側之腓骨小頭稍前凹陷中,詳見本文圖解陽陵泉穴的準確位置圖及穴位療法。
【陽陵泉穴的準確位置圖】
【圖解陽陵泉穴的位置】
【陽陵泉穴】位于人體的膝蓋斜下方,小腿外側之腓骨小頭稍前凹陷中。(即:在小腿的外側,膝關節下方的外側有一個高點(腓骨小頭),從高點的前下方大概一寸左右有一個凹陷。)
【 穴位解剖】當腓骨長、短肌之中;淺層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深層有脛前返動、靜脈,膝下外側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和腓總神經分支。
皮膚、皮下組織、小腿深筋膜、腓骨長肌、腓骨短肌。皮膚由腓腸外側皮神經分布。腓總神經在窩上角由坐骨神經分離以后,沿著窩外側壁到腓骨小頭的后下方穿腓骨長肌,分為腓淺、深神經。腓淺神經的肌支支配腓骨長、短肌。
陽陵泉穴:膝蓋外側有一個小骨頭(腓骨小頭)
點擊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圖】
【穴名解說】
陽陵泉穴 Yáng líng quán(GB34),經穴名。出《靈樞。本輸》。屬足少陽膽經。合(土)穴。八會穴之筋會。又名:筋會、陽陵、陽之陵泉;是足少陽之脈所入為合的合上穴,為筋之會穴。前人依其所在部位而命名(膽屬陽經,膝外側屬陽,腓骨小頭部似陵,陵前下方凹陷處經氣象流水入合深似泉,故名“陽陵泉”)
【穴位含義】膽經的地部水濕在此大量氣化。
(1)“陽陵泉穴”。“陽”,陽氣也。“陵”,土堆也。“泉”,源源不斷也。該穴名意指膽經的地部經水在此大量氣化。本穴物質為膝陽關穴飛落下傳的經水及膽經膝下部經脈上行而至的陽熱之氣,二氣交會后,隨膽經上揚的脾土塵埃吸濕后沉降于地,膽經上部經脈落下的經水亦滲入脾土之中,脾土固化于穴周,脾土中的水濕則大量氣化,本穴如同脾土塵埃的堆積之場和脾氣的生發之地,故名。陽陵名意與陽陵泉同。
(2)“筋會”。“筋”,肝膽所主之風也。“會”,交會也。筋會名意指膽經的天部風氣在此匯合。本穴物質為膝陽關穴下傳的寒濕風氣和膽經膝以下各部上行的陽熱風氣,在本穴為匯合之狀,故名“筋會”。
(3)“膽經合”。“合”,會合也。本穴為膽經氣血會合之處,故為膽經合穴。理同筋會名解。
(4)本穴屬土。屬土,指本穴氣血運行變化表現同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膽經上、下兩部的天部水濕風氣會合而成,在本穴為聚集之狀,表現出土的不動之義,故其屬土。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的陽熱風氣和隨風氣上揚的脾土塵埃。
【運行規律】散熱吸濕后冷降歸地。
【功能作用】降濁除濕。
【陽陵泉穴位的作用功效】
1、治療膝關節炎及周圍軟組織疾病、腰痛、膝蓋疼痛、腳麻痹、下肢癱瘓、關節筋遲緩或痙攣腫痛、抽筋、麻痹、坐骨神經痛、腰腿疲勞、踝扭傷,肩周炎,落枕,腰扭傷,臀部肌肉注射后疼痛;
2、緩解治療消化不良、胃潰瘍、膽囊炎、肝炎,膽結石,膽絞痛,膽道蛔蟲癥,習慣性便秘;
3、緩解治療其高血壓病、遺尿、肋間神經痛。
【陽陵泉穴位配伍】陽陵泉穴配曲池穴治半身不遂;陽陵泉穴配日月穴、期門穴、膽俞穴、至陽穴治黃疸、膽囊炎、膽結石;陽陵泉穴配足三里穴、上廉穴治胸脅痛;陽陵泉穴配環跳穴、風市穴、委中穴、懸鐘穴,有活血通絡,疏調經脈的作用,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陽陵泉穴配陰陵泉穴、中脘穴,有和胃理氣止痛的作用,主治脅肋痛;陽陵泉穴配人中穴、中沖穴、太沖穴,有祛風鎮靜解痙的作用,主治小兒驚風;陽陵泉穴配支溝穴主治脅肋痛;陽陵泉穴配日月穴主治膽囊炎。據報道針刺陽陵泉可使膽囊收縮,膽總管規律性收縮,能促進膽汁分泌,對奧狄氏括約肌有明顯的解痙作用。
【主治范圍】
(一) 膽腑病證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合治內腑”,《靈樞。四時氣篇》:“邪在腑 ,取之合”。膽附于肝,內藏清汁,肝與膽在生理上相互聯系,在病理上相互影響。故肝膽多同病,因濕熱蘊結,入侵肝膽,膽汁外溢;或脾陽不運,濕熱內阻,膽汁外溢;以及肝郁氣滯、肝膽濕熱、肝膽實火等所引起的病證,都屬本穴的治療范圍。
(二) 筋的病證
陽陵泉是筋之會穴,為筋氣聚會之外?!峨y經。四十五難》云:“筋會陽陵泉”。故陽陵泉是治療筋病的要穴,特別是下肢筋病,臨床較為常用。具有舒筋和壯筋的作用。
(三) 經脈通絡上的病證
依其足少陽經的循行、針感的走向和穴位的所在,循經取穴,本穴治療本經經脈循行通絡上的下肢、髀樞、脅肋、頸項病,以及肝膽火旺,循經上擾的眼、耳、頭部病變。
【臨床應用】
(一) 脅肋痛
《靈樞。五邪篇》“邪在肝,則兩脅中痛”。 《靈樞。經脈篇》:“膽足少陽之脈,……,是動則?。嚎诳?,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肝與膽相表里,肝脈布脅肋,膽脈循脅里,過季脅,說明脅痛與肝膽的關系甚為密切。故循經取穴,取瀉本穴治療氣滯、血瘀以及肝膽疾患引起的脅肋痛效果均佳?!峨s病穴法歌》載有:”脅痛只須陽陵泉“。我在臨床上根據辯證施治的原則,在下列三型的脅肋痛中主要運用陽陵泉穴治療,尚可輔用其它腧穴。
1、瘀血脅痛
瘀血脅痛者取瀉陽陵泉外,可輔以血會膈俞,配三陰交以活血。跌仆損傷者,尚可取阿是穴。諸穴相伍有通經活絡,行血祛瘀之功。
2、肝郁脅痛
肝郁脅痛者取瀉陽陵泉通調氣機外,尚輔肝之原穴太沖感肝之募穴期門,以疏肝理氣。諸穴相任共奏疏肝解郁、通絡止痛之功。
3、濕熱脅痛
濕熱脅痛者多與今之膽囊炎有關。陽陵泉、支溝瀉之能和解少陽而清熱化濕。期門、日月是肝膽之氣募集之處,瀉之能疏利肝膽的氣血。諸穴相任共達清熱化濕、疏肝利膽之效。
【文獻摘要】
《甲乙經》:脅下支滿,嘔吐逆,陽陵泉主之。
《銅人》:治膝伸不得屈,冷痹腳不仁,偏風半身不遂,腳冷無血色。
《大成》:主膝股內外廉不仁,偏風半身不遂,腳冷無血色,苦嗌中介然,頭面腫。
《圖翼》:主治偏風,半身不遂,足膝冷痹不仁,無血色,腳氣筋攣。
歷代針灸醫家將之列為要穴,亦與其主治有關。如《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將捕之,嗌中吤吤然數唾,在足少陽之本末,亦視其脈三陷下者炙之,其寒熱者,取陽陵泉:”此是治療膽腑病癥。陽陵泉又治筋病,如《錄樞。邪氣藏府病形篇》有:“……筋急,陽陵泉主之。”《馬丹陽天星二十穴歌》:“膝腫并麻木,冷痹及偏風,舉足不能起,坐臥似衰翁,針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陽陵泉又治療足少陽經體表循行通絡上的病變。
肩痛陽陵收--解決肩膀痛等疾病
肩膀很痛的話找陽陵泉。陽陵泉的位置其實就是在足三里的外側,就是剛才找足三里穴的方法,無名指指端的位置就是足三里,這個小指指端的位置就是陽陵泉,大家不用擔心自己到底找的位置準備不準備,擔心找不準的話,就把面積按大一點,有益無害,不可能有任何的副作用。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按摩陽陵泉穴的手法:
1、用兩手大拇指分別按壓兩小腿的陽陵泉穴;
2、兩手掌心、掌根、指端一起用力,上下揉50下。防治膝關節炎、膝冷痛、鶴膝風、老寒腿、下肢不遂、癱瘓等。
治療扭挫傷:首先是按壓法重力按壓,按壓5,6分鐘,然后可以用皮膚針敲打(因為它是實癥),也可以出點血,這個時候也可以灸,艾灸可以讓瘀血消散,能緩解很多疼痛。
如果扭傷后疼的比較厲害或者是全身性的表現,可以配上手上的合谷穴,腳背的太沖穴。這兩個穴位是我們人體的四個關口,能夠舒經通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配用這樣的兩個穴位,再加上筋匯——陽陵泉,這樣能比較快的把體內的風寒之邪、氣滯血瘀等等從我們四肢末端把它們消散趕走。為什么刮痧從上往下,而且是單向的不能來回刮,就是要把病邪往肢末端趕,最后達到從四關把它趕出去。
針刺方法:直刺或斜向下刺1~1.5寸,深刺可透陰陵泉,局部酸脹,有麻電感向下放散。
艾灸方法: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灸10~20分鐘。
【研究進展】
膽囊炎、結石癥:據報道針刺陽陵泉穴可使膽囊收縮。膽總管的規律性收縮,排出膽道造影劑,進入十二指腸。還能促 進膽汁分泌,對奧狄括約肌有明顯的解痙作用。對慢性膽囊炎、結石癥有治療效應。
肝脾臟疼痛:針刺陽陵泉透陰陵泉穴,治療肝脾臟疼痛療效較好,用強刺激手法,得氣后留針10~20分鐘,捻轉出針。
落枕:針刺陽陵泉,治療落枕95例,效果很好。
肩關節周圍炎:有報道針刺陽陵泉,治療肩關節周圍炎36例,效果良好。
調整腦血流量:針刺陽陵泉,對腦血流量有一定影響。對急性缺性中風患者,通過針刺治療取得良好療效。實驗研究,針刺右側陽陵泉和曲池穴可影響到腦的血流動力學,使腦血流量增加,腦血管阻力降低,出針后腦血管阻力降低卻不明顯。而針刺對正常貓的腦血液動力學影響不大。
【穴位相關閱讀】
【免責忠告】此文章圖片和文字均為穴位密碼網整理或來自網絡書籍,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發布的人體穴位圖和信息僅供參考,若針灸等相關操作請咨詢當地醫院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