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陽穴
導讀:至陽穴歸屬督脈,有治療心絞痛、膽囊炎、頭痛、失眠、夢游等作用。至陽穴的位置: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詳見本文圖解至陽穴的準確位置圖及穴位療法。
【至陽穴的準確位置圖】
【圖解至陽穴的位置】
【至陽穴】位于背部,當后正中線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取位方法】低頭,頸后隆起的骨突即為第七頸椎,由此往下數到第七個骨突即第七胸椎,其下方凹陷處就是至陽穴?;蛘邇墒肿杂上麓?,用手摸肩胛骨,在肩胛骨下角的下方即為第七肋間,第七肋間水平線與正中線相交處即為第七胸椎下方,就是至陽穴所在)
【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棘上韌帶、棘間韌帶。淺層主要布有第七胸神經后支的內側皮支和伴行的動、靜脈。深層有棘突間的椎外(后)靜脈叢,第七胸神經后支的分支和第七肋間后動、靜脈背側支的分支或屬支。
點擊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圖】
【穴名解說】
【至陽穴】 zhiyang(DU9),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督脈。別名:金陽穴
【穴位含義】督脈氣血在此吸熱后化為天部陽氣。
1、“至陽穴”。“至”,極也。“陽”,陽氣也。該穴名意指督脈氣血在此吸熱后化為天部陽氣。本穴物質為筋縮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后,因受督脈絡脈所傳之熱而化為天部陽氣,穴內氣血為純陽之性,故名“至陽穴”。
2、“金陽”。“金”,肺金之氣也。“陽”,陽氣也。金陽名意指穴內氣血為肺金之性的純陽之氣。理同至陽名解。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純陽之氣。
【運行規律】循督脈上傳靈臺穴及外散于脊背各部。
【功能作用】壯陽益氣。
【至陽穴位的作用功效】
1、緩解治療腰背疼痛、胸脅脹痛、腹痛黃疸、脊強、身熱等
2、緩解治療咳嗽、氣喘、頭痛、失眠、嗜睡、夢游等
3、緩解治療壯陽益氣、膽囊炎、心絞痛、躁煩、虛胖、乳房松弛等
【作用功效】利膽退黃、寬胸利膈
【臨床運用】現代常用于治療胃痙攣、膽絞痛、膽囊炎、膈肌痙攣、肋間神經痛等。
【至陽穴位配伍】至陽穴配曲池穴、陽陵泉穴、脾俞穴治黃疸;至陽穴配天樞穴、大腸俞穴治腹脹、腸鳴、泄瀉;至陽穴配內關穴、神門穴治心悸、心痛;至陽穴配陽陵泉、日月主治脅肋痛、黃疸、嘔吐;至陽穴配心俞穴、內關穴主治心律不齊、胸悶。
至陽穴和筋縮穴是緩解胃痙攣的重要穴位,治療各種抽筋的病,針對胃痙攣急性的胃痛,按上兩三分鐘就好了。詳見:治療急性胃痙攣胃痛的穴位保?。▽<乙曨l講解)
【文獻摘錄】
《素聞熾熱》:“七椎下間主腎熱。”
《甲乙經》:“寒熱懈懶,淫樂脛酸,四肢重痛,少氣難言,至陽主之。”
【現代報道摘錄】
肝炎急性期(熱重濕輕型):至陽、涌泉,毫針瀉法,留針15分鐘。
肝炎慢性期:至陽、足三里,穴位注射肌苷酸鈉200mg,隔日1次,5周為1療程。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療法原則】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按摩至陽穴治療心絞痛的方法:
可取一個一角硬幣,或其它邊緣光滑的硬板,用右手食、拇指夾持,以硬幣或硬板的橫緣抵住至陽穴,給予重壓,局部可有酸脹感。一般在按壓至陽穴1分鐘之內心絞痛即可緩解,按壓4分鐘以上,可維持作用時間達20分鐘。
按壓至陽穴不僅在心絞痛發作時可立即奏效,而且還可用于預防心絞痛發作。一般每日按壓3~4次,或在從事較重體力勞動前、情緒不佳時按壓至陽穴,可以防止心絞痛發作。對于抗心絞痛藥耐藥的病人,按壓至陽穴可起協同作用,增強抗心絞痛藥物的效果。
【針灸療法】向上斜刺至陽穴0.5~1寸;可灸。
【艾灸療法】艾炷灸至陽穴3-5壯;或艾條灸至陽穴5-10分鐘。
【應用實例】帶狀皰疹,俗稱“蛇盤瘡”,皮疹以水皰、疼痛為主要特點,屬于西醫學的病毒類
皮膚病范疇,青年人發病,因其體質強壯,疼痛尚可以忍受,對于老年人來講,體質虛弱,正氣不足,氣虛不能推動血液運行,導致血液瘀滯于局部,不通則痛,疼痛可呈燒灼樣、刀割樣、針刺樣,常持續存在,劇烈難忍,甚至徹夜難眠,一般的止痛藥沒有效果,因此,止痛成為治療的首要。
至陽穴為督脈經陽氣隆盛之處,該穴有振奮宣發全身陽氣,疏通經血、利濕熱、寬胸膈、安和五臟、補瀉兼施之功,經過多年臨床研究證明,至陽穴埋元利針法可以起到疏通局部經絡氣血、祛邪扶正、緩解疼痛的作用,該方法起效快、療程短、無副作用,已通過臨床試驗證明其確切療效。
現代醫學認為,當誘因使潛伏于神經元中的病毒被激活時,受侵的神經節發放異常電沖動,產生神經痛,至陽穴埋元利針治療帶狀皰疹疼痛研究表明,至陽穴埋針使脊髓節段有關神經及內臟產生一種獨特的剌激感后,加強了中樞神經內痛覺調節系統與痛覺沖動相互作用,對痛覺信號加以抑制,從而產生了更好的鎮痛效應,同時還有提高機體免疫力、抗病毒及消炎作用,從而使疾病得以康復。
以楊素清教授為負責人的課題組進行了“至陽穴埋針治療帶狀皰疹疼痛的療效評價” 的臨床研究,該課題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基金資助,于2004年12月獲黑龍江省中醫藥科技進步一等獎,2005年5月獲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并制作成教學光盤,在全國作為百項中醫臨床實用技術進行推廣應用。
【穴位相關閱讀】
【免責忠告】此文章圖片和文字均為穴位密碼網整理或來自網絡書籍,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發布的人體穴位圖和信息僅供參考,若針灸等相關操作請咨詢當地醫院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