膈俞穴
導讀:膈俞穴歸屬足太陽膀胱經,有養血和營、理氣寬胸、活血通脈等作用,膈俞穴的位置:當第七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二指寬處,詳見本文圖解膈俞穴的準確位置圖及穴位療法。
【膈俞穴的準確位置圖】
【圖解膈俞穴的位置】
【膈俞穴】位于人體的背部,當第七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二指寬處。(背過手,可以摸到在肩胛骨和脊椎骨之間凹陷,這個地方就是了,而且左右各有一個)。
【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背闊肌、骶棘肌。皮膚由第六、七、八胸神經后支內側支重疊分布。背闊肌由臂叢后束發出的胸背神經支配,該神經沿肩胛下肌腋窩緣下降,與肩胛下動脈的延續部,胸背動脈伴行至該肌。
點擊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圖】
【穴名解說】
【膈俞穴】 Gé shù(BL17),經穴名。出《靈樞。背腧》。屬足太陽膀胱經。八會穴之一,血會。
【穴位含義】心下膈膜中的濕熱水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1)“膈俞穴”。“膈”,心之下、脾之上也,膈膜也。“俞”,輸也。膈俞名意指膈膜中的氣血物質由本穴外輸膀胱經。本穴物質來自心之下、脾之上的膈膜之中,故名“膈俞穴”。
(2)“血會穴”。因本穴物質來自心之下、脾之上的膈膜之中,為血液所化之氣,故名“血會”。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心血液的氣化之氣,性濕熱。(微觀下的血液微粒則當看成是氣態物)
【運行規律】所散之熱循膀胱經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經下行。
【功能作用】散熱化血。
【膈俞穴位的作用功效】
(1)緩解治療鼻出血、牙齦出血、吐血、咳血等各種血癥。
(2)緩解治療嘔吐、呃逆、噎膈、胸滿、脅痛、胃痛、癲狂、貧血、脊背痛等
【作用功效】養血和營、理氣寬胸、活血通脈。
【穴位配伍】膈俞穴配中脘穴、內關穴,具有寬胸利氣的作用,主要緩解治療胃痛、呃逆、嘔吐、腸炎等;膈俞穴配內關穴、足三里穴治嘔吐、呃逆;膈俞穴配足三里穴、血海穴、膏肓穴治貧血。
【臨床應用】現今常用于治療神經性嘔吐,胃炎,胃潰瘍,肝炎,腸炎,腸出血,心動過速,心臟肥大,心內外膜炎,食道癌,胃癌,食道狹窄,淋巴結結核,胸膜炎,哮喘,支氣管炎,貧血,慢性出血性疾患,膈肌痙攣,蕁麻疹,小兒營養不良。
【用于治療血瘀】
“血會膈俞”,因此針刺膈俞有活血化瘀之功,臨床上常與血海穴相配伍治療多種血瘀病證。如配肺俞穴、列缺穴、血海穴等可治氣滯血瘀,迫血離經的紫斑;配三陰交穴、蠡溝穴等治血淋;配膀胱俞穴、腎俞穴、氣海穴等可治療尿血。與風池穴、血海穴、太沖穴等相配治療行痹,是取其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義。配大腸俞穴、環跳穴、承山穴等可治腰腿痛;配迎香穴、印堂穴、血海穴等可治血瘀鼻鼽;配太陽穴、睛明穴、球后穴等可治白內障;與肝俞穴、天樞穴、行間穴等相伍可共秦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效,可用于治療腹痛;配日月穴、丘墟穴、肝俞穴等可治脅痛;配巨闕穴、厥陰俞穴、陰陵泉穴等可治氣滯心悶;配膻中穴、厥陰俞穴、內關穴等可治瘀血心悶。此外,本穴還可與期門穴、中封穴、章門穴相配,治療以腹脹大如鼓,臍周青筋暴露為主癥的鼓脹;與關元穴、足三里穴、脾俞穴等相配可治正虛瘀結的積聚。配三焦俞穴、心俞穴、人迎穴等可治脈微弱或消失的無脈證;配肝俞穴、大陵穴、太沖穴等可治瘀血攻心的健忘。實驗結果表明,針刺膈俞穴對血瘀證者能有效地阻止血粘滯性的增高,改善血液循環。
【用于治療血虛】
刺灸本穴不僅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還兼具養血生血,健脾補心之力,臨床常與脾俞相伍以治療氣血不足,心脾兩虛的病證。如配脾俞穴、足三里穴、神門穴等可治心悸;配心俞穴、脾俞穴、三陰交穴等可治健忘;配血海穴、肝俞穴、膻中穴等可療眩暈;與氣海穴、關元穴、三陰交穴等相伍可治療氣血虧虛的男性不育癥;配承滿穴、隱白穴等對脾胃虛損,氣不攝血的吐血有較好療效。本穴還可與中脘穴、內關穴、足三里穴等相配治療嘔吐;與心俞穴、氣海穴、百會穴等相伍可治卒然昏仆的血厥;配伍腎俞穴等可治消渴;與華佗夾脊穴、身柱穴、命門穴等相配治小兒痿證。實驗結果表明,針刺動物“膈俞”可加速紅細胞和血紅蛋白數量的恢復。臨床觀察證實,針刺膈俞穴有降血壓作用,對I、II期高血壓有較好的療效。對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有較好療效。
【用于治療胸膈氣機不利】
因本穴靠近胸膈,因此具有利氣、開胸膈的作用,如配伍闕可治胃氣上逆的呃逆;與膻中穴、列缺穴、肺俞穴等相伍可治肺氣壅閉的呼吸衰竭;配伍內關穴、中脘穴、豐隆穴等可治痰阻的噎膈;配足三里穴、氣海穴、膻中穴等可療氣虛陽衰的噎膈。有報道,針刺膈俞穴對肺功能有調整作用,尤其能夠調整兩側呼吸功能的平衡。
【用于治療暑濕高熱】
本穴還可清泄暑熱,寬胸涼膈,適用于治療暑濕、風濕及邪熱盛實的高熱。治療暑濕常配少府穴、行間穴、肺俞穴等以治傷肺絡型;配少府穴、曲澤穴、中沖穴等以治暑入血分型;對于余熱未盡,痰瘀阻絡者則常櫝太溪穴、三陰交穴、太沖穴等。治療水濕為病常配外關穴、內關穴等以治熱郁胸膈型;配合谷穴、支溝穴、天柱穴等以治熱滯胸膈,微兼腑實型;與郄門穴、沖門穴、曲澤穴等配則治熱灼營陰的風濕。對于邪實高熱者可配伍大椎穴、少商穴、曲池穴等以速退其熱。取穴時患者應呈俯伏位,施術者應注意針剌方向,只能向脊柱方向斜剌0.5~0.8寸,不可直剌或向斜剌,否則易經肋間隙剌穿胸壁,造成氣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5分鐘。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治法】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補血水針。
【拔罐療法】用火罐留罐5~10分鐘,隔天一次,可緩解治療各種血癥等。
【刮痧療法】用面刮法從上而下刮拭膈俞穴,力度微重,出痧為度,可驅風散熱,治療各種血癥。
【刺灸療法】向內斜刺0.5~0.8寸,局部酸脹,針感可擴散至肋間。 不可深刺,以防造成氣胸。
【按摩療法】用大拇指按揉膈俞穴100~200次,每天堅持,能夠治療各種血癥。
【艾灸療法】
1、艾炷灸5~7壯,治療上呼吸道感染。
2、艾條溫灸10~15分鐘,治療咳喘,胸悶。
3、潰膿灸,治療‘肺癆’。
4、隔姜灸中脘,治療胃寒刺痛。
5、隔蒜灸百會,可防感冒。
【日常保健】膈俞的作用相當于中藥里活血養血的當歸,還兼有補血佳品阿膠的作用。經常按揉膈俞穴,不但能糾正貧血,治療血虛導致的皮膚瘙癢,緩解陰血虧虛導致的潮熱、盜汗,還能增強人體免疫力,是人體保健不可多得的一個好穴位。
兩手置于被施術者上背部,雙手拇指指腹分別按揉兩側的膈俞穴。按揉的手法要均勻、柔和,以局部有酸痛感為佳。早晚各1次,每次按揉2~3分鐘,兩側膈俞穴同時按揉。
【穴位相關閱讀】
【免責忠告】此文章圖片和文字均為穴位密碼網整理或來自網絡書籍,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發布的人體穴位圖和信息僅供參考,若針灸等相關操作請咨詢當地醫院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