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庭穴
導讀:中庭穴歸屬任脈,有治療胸腹脹滿、嘔吐、心痛、小兒吐乳等作用。中庭穴的位置: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5肋間,詳見本文圖解中庭穴的準確位置圖及穴位療法。
【中庭穴的準確位置圖】
【圖解中庭穴的位置】
【中庭穴】位于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5肋間,即胸劍結合部中點處。
【取穴方法】仰臥位,在前正中線上胸骨體與胸劍結合點部可觸及一凹陷,平第5肋間。
【快速取穴】仰臥位,先取兩乳頭連線之中點膻中穴,再向下量1.6寸處,即為本穴(圖②)。
【穴位解剖】有胸廓(乳房)內動、靜脈的前穿支;布有第五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層次解剖】依次為皮膚、皮下組織、胸肋輔狀韌帶、胸劍結合部。布有第六肋間神經前皮支和胸廓(乳房)內動、靜脈的前穿支。
點擊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圖】
【穴名解說】
【中庭穴】 Zhōng tíng(RN16),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任脈。
【穴位含義】任脈氣血在此位于天之中部層次。
【名解】“中庭穴”,“中”,為天地人三部的中部也。“庭”,庭院也。該穴名意指任脈氣血在此位于天之中部。本穴物質為鳩尾穴傳來的濕熱水氣,散熱冷降至本穴后為聚集之狀,如氣血聚集于庭院之中,故名“中庭穴”。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濕熱水氣。
【運行規律】散熱后循任脈傳于膻中穴。
【功能作用】聚集任脈氣血。
【中庭穴位的作用功效】
【主治病癥】胸腹脹滿、食管炎、噎嗝、心痛、小兒吐乳、嘔吐、食管狹窄等
【作用功效】寬胸理氣、疏膈利氣、和胃降逆。
【臨床應用】現代常用于治療胸腹脹滿、嘔吐、心痛、小兒吐乳。
【穴位配伍】中庭穴配俞府穴、意舍穴治嘔吐;中庭穴配中府穴,主治噎嗝,停食,食反,胸悶,有寬胸利膈,行氣消積作用;中庭穴配俞府穴、意舍穴,主治嘔吐,食不化有降氣化食的作用。
【文獻摘要】《針灸聚英》:主胸脅之滿,噎塞,食飲不下,吐食出。小兒吐奶。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療法原則】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針灸療法】直刺中庭穴0.2~0.3寸,向下斜刺;或沿皮刺中庭穴0.3-0.5寸。
【艾灸療法】可灸,艾炷灸中庭穴3-5壯;或艾條灸中庭穴5-10分鐘。
【按摩療法】用拇指或者兩掌重疊,放在中庭穴,沿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按揉各2分鐘,以有酸脹感為宜。
治療小兒吐乳的方法:嬰幼兒吐乳,日久瘦弱。方法是艾條點燃后,一手持艾條,一手食指和中指分開,放在中庭穴兩側,距離中庭穴10cm左右或以食指,中指感覺不燙為好,艾灸5~10分鐘。連續2~3天。
【穴位相關閱讀】
【免責忠告】此文章圖片和文字均為穴位密碼網整理或來自網絡書籍,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發布的人體穴位圖和信息僅供參考,若針灸等相關操作請咨詢當地醫院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