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元穴
導讀:關元穴歸屬“任脈”,有培腎固本、調節回陽的作用,治療陽痿、早泄、月以不調、崩漏、帶下、不孕等功效。關元穴的位置:身體前正中線,臍中下3寸;詳見本文圖解關元穴的準確位置圖及穴位療法。
【關元穴的準確位置圖】
【圖解關元穴的位置】
【關元穴】位于腹部,身體前正中線,臍中下3寸。也就是從人體肚臍中間下三寸(四指并攏,從臍中起,以中指橫紋為標準,橫向的距離),腹部的正中線上。
【快速取穴】仰臥位,將恥骨聯合上緣的中點和肚臍連線5等分,由下向上2/5處,按壓有酸脹感(圖②)。
【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腹橫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淺層主要有十二胸神經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淺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深層有十二胸神經前支的分支。
點擊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圖】
【穴名解說】
【關元穴】 Guān yuán(RN4),經穴名。屬任脈。足三陰、任脈之會。小腸募穴。出《靈樞。寒熱病》。別名:三結交、下紀、次門、丹田、大中極。
【穴位含義】任脈氣血中的滯重水濕在此被關卡不得上行。
(1)“關元穴”。“關”,關卡也。“元”,元首也。關元名意指任脈氣血中的滯重水濕在此關卡不得上行。本穴物質為中極穴吸熱上行的天部水濕之氣,至本穴后,大部分水濕被冷降于地,只有小部分水濕之氣吸熱上行,本穴如同天部水濕的關卡一般,故名關元。關原名意與關元同。
(2)“下紀穴”。“下”,指任脈的下部氣血。“紀”,為頭緒、整理之意。下紀名意指任脈上傳的氣血物質在此得到整頓。本穴為任脈水濕之氣的降濁升清之地,任脈氣血如同在此得到整頓一般,故名下紀。
(3)“次門穴”。“次門”,此是與石門穴相對而言。石門穴是任脈上行的水濕之氣中滯重水濕的主要關卡,本穴相對于石門穴來說其關卡滯重水濕的功用則處于次要位置,故名“次門”。
(4)“三結交”。本穴位處腹正中線的隆起部位,在以脊骨為人體重力場中心的橫剖面中其位最高,腹股溝處足三陰經及胃經熱脹后的高溫態濕熱水氣都會向本穴的方向聚集(熱往上部、高處走),足三陰經及胃經有氣血物質交于本穴,故名“三結交”。
(5)“丹田”。此為道家術語,道家稱此部位為丹田,故名“丹田”。
(6)“大中極”。參看膀胱募中極穴之名解,本穴氣血所處的天部層次比中極穴要高,故名大中極穴。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天之下部的水濕之氣,性溫熱。
【運行規律】大部分外走小腸經所處的天部層次,小部分循任脈上行。
【功能作用】募集小腸經氣血,傳導任脈水濕。
【關元穴位的作用功效】
1、有培腎固本、調節回陽的作用,能夠治療陽痿、早泄、月以不調、崩漏、帶下、不孕、子宮脫垂、閉經、遺精、遺尿、小便頻繁、小便不通、痛經、產后出血、小腹痛、腹泄、腹痛、痢疾等癥狀;
2、長期按摩這個穴位,對尿路感染、腎炎、脫肛、中風、尿道炎、盆腔炎、腸炎、腸粘連、神經衰弱、小兒消化不良等疾患,都有很好的療效,而且有調理、改善的功能。
【功能作用】關元穴,培補元氣、導赤通淋。
【臨床應用】中醫認為,關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之功,凡元氣虧損均可使用。臨床上多用于泌尿、生殖系統疾患?,F代研究證實,按揉和震顫關元穴,主要是通過調節內分泌,從而達到治療生殖系統疾病的目的。
【治療功效】關元穴是小腸的募穴,小腸之氣結聚此穴并經此穴輸轉至皮部。它為先天之氣海,是養生吐納吸氣凝神的地方。古人稱為人身元陰元陽交關之處;老子稱之為“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1. 強壯穴:作為保健強身長壽穴,用灸法。
2. 診生死:用指頭按穴,如果指下感到無力空空,離手時,穴凹無彈力,胸下堅硬如石頭,大限已到,活不久。
3. 助孕:子宮虛寒不孕者,要常灸此穴。
4. 補腎虛:臍下腎間之氣藏于此穴。腎虛而腰酸或陽痿者,用灸法。
5. 治痛經:冰品引發的痛經,熱敷或灸此穴。
6. 治虛喘:喘哮發作面色蒼白,用灸法,特效。
7. 治小腸?。阂驗樾∧c募穴,所以治小腸各種疾病。
8. 治糖尿?。簭娔I可緩解糖尿病并發癥,需配合足三里、三陰交穴。
9. 治排尿不順:灸后尿排順,也可以用拍法,五指并攏空拍,一次連續拍108下效果最好。
10. 治各種血癥:本穴為血液循環的強壯剌激點,又為先天氣海,元陰元陽在此交會,虛癥用灸,平時多揉按拍可促進血液循環。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治法原則】寒則先瀉后補或補之灸之,熱則水針或瀉針出氣。
【艾灸方法】:用艾條溫和灸關元穴5~10分鐘,一天一次,可以治療蕁麻疹、痛經、失眠等。
按摩關元穴的手法:用手掌根部推揉關元穴2~3分鐘,長期按摩,可改善痛經、失眠等。
按揉法或震顫法。震顫法是雙手交叉重疊置于關元穴上,稍加壓力,然后交叉之手快速地、小幅度地上下推動。操作不分時間地點,隨時可做。注意不可以過度用力,按揉時只要局部有酸脹感即可。
拔罐關元穴的方法:用氣罐留罐關元穴10~15分鐘,隔天一次,可緩解治療失眠、痢疾、脫肛等。
【穴位相關閱讀】
【免責忠告】此文章圖片和文字均為穴位密碼網整理或來自網絡書籍,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發布的人體穴位圖和信息僅供參考,若針灸等相關操作請咨詢當地醫院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