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鐘穴
導讀:大鐘穴歸屬足少陰腎經,有緩解治療神經衰弱、精神病、癡呆、哮喘、咽痛、咳血、足跟痛、便秘等作用,大鐘穴的位置:跟腱附著部的內側前方凹陷處,詳見本文圖解大鐘穴的準確位置圖及穴位療法。
【大鐘穴的準確位置圖】
【圖解大鐘穴的位置】
【大鐘穴】位于足內側,內踝后下方,當跟腱附著部的內側前方凹陷處。
【取穴方法】正坐或仰臥位,平太溪下0.5寸,當跟腱附著部的內側凹陷處取穴。穴區內有隱神經小腿內側皮支和大隱靜脈屬支,深層前方有脛神經干和脛后動脈干經過。即:坐位或仰臥位,內踝后下方,太溪穴下0.5寸稍后,跟腱附著部內側凹陷中,按壓有酸脹感,即為大鐘穴。
【快速取穴】坐位或仰臥位,先取太溪穴,由太溪穴向下量0.5寸處,再向后平推,與跟腱前緣可觸及一凹陷,按壓有酸脹感(圖②)。
【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跖肌腱和跟腱的前方、跟骨。皮膚由隱神經的小腿內支分布。皮下組織疏松,其內的淺靜脈向前注入大隱靜脈,跟腱前及兩側 脂肪組織較多。在跟腱前,有脛后動、靜脈和脛神經。針經皮膚,皮下筋膜穿小腿深筋膜刺入跟腱和脛神經干之間,或刺于神經干上,神經的前方即是與該神經伴行 的脛后動脈和靜脈。
點擊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圖】
【穴名解說】
【大鐘穴】經穴名。出《靈樞.經脈》。屬足少陰腎經。足少陰之絡穴。
【穴義】腎經經水在此如瀑布從高處落下。
(1)大鐘。大,巨大也。鐘,古指編鐘,為一種樂器,其聲混厚洪亮。大鐘名意指腎經經水在此如瀑布從高處落下。本穴物質為太溪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在本穴的運行為從高處流落低處,如瀑布落下一般,聲如洪鐘,故名大鐘。太鐘名意與大鐘同。
(2)腎經絡穴。本穴氣血的運行變化是經水由高處落入低處,經水落下時散發出大量的水濕氣體,水濕氣體吸熱后飄散于穴外,本穴有聯絡它經氣血的作用,故為腎經絡穴。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的寒濕水氣。
【運行規律】一是吸熱后循腎上行,二是吸熱后別走膀胱經。
【功能作用】聯絡表里。
【大鐘穴位的作用功效】
【主治病癥】神經衰弱、精神病、癡呆、癔??;尿潴留,淋??;哮喘、咽痛、咳血、足跟痛、便秘、口腔炎,食道狹窄、瘧疾。等。
【作用功效】大鐘穴,益腎平喘,調理二便。
【穴位配伍】大鐘穴配行間穴治虛火上炎之易驚善怒;大鐘穴配魚際穴治虛火上炎之咽痛;大鐘穴配太溪穴、神門穴治心腎不交之心悸、失眠。
【配穴舉例】配郄門治驚恐(《千金翼方》);配然谷、心俞治咳唾血;配大包治喉鳴(《針灸資生經》)。配中極、三陰交,有清熱益腎的作用,主治尿閉。配神門、太溪,有滋陰安神的作用,主治心悸,失眠。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治法原則】寒則點刺出血或瀉之灸之,熱則水針或瀉針出氣,表里不和則多提插捻轉。
【針刺方法】大鐘穴,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
【艾灸方法】大鐘穴,艾條灸5-10分鐘,大鐘穴,艾炷灸3-5壯。
【日常保健】醒神健腦、大腦保健。
【適宜人群】精力不足、昏昏沉沉患者及中老年人。
【操作方法】按揉大鐘穴和天柱30~50次,也可用指腹按住此處6秒鐘,然后慢慢松開,如此反復按壓,不拘時做。
【穴位相關閱讀】
【免責忠告】此文章圖片和文字均為穴位密碼網整理或來自網絡書籍,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發布的人體穴位圖和信息僅供參考,若針灸等相關操作請咨詢當地醫院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