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新針療法手冊》之針灸穴位圖及常用奇穴
導讀:新針療法手冊》二、針灸穴位圖包括:人體上肢、下肢、腰背部、頭頸部、胸腹部以及常用奇穴的位置圖解,針法說明及作用功效。
最高指示:馬克思主義者看問題,不但要看到部位,而且要看到全體。
Ps.《新針療法手冊》出版于1969年1月,是廣州軍區后勤部衛生部結合實踐,編印而成,具有非常大的收藏和學習參考價值。各個穴位還未及時穴位配圖,穴位圖解后續添加。整理過程中,可能存在錯別字,歡迎拍磚指正和留言熱論。
二、針灸常用穴位圖
上肢
【中沖穴】
位置:中指尖處。
針法:針尖略向上主斜刺。針1分許,或刺出血。
主治:心絞痛,頭痛、耳鳴,休克,中暑,小兒多哭夜驚。
【少澤穴】
位置:距小指甲根外側角一分許。
針法:針1分深。
主治:休克,神經性頭痛,耳聾,乳腺炎,乳汁分泌減少。
【中渚穴】
位置:輕握拳,在手背第四、五掌骨間,掌指關節一凹中。
針法:針尖向內上斜刺1至1.5寸。
主治:肩背沉痛,聾啞,耳鳴,失語癥。
針感:向小指聾耳部傳導,耳部麻沿臂從口側經耳。
【愛民穴】
位置:伸臂仰掌,于肘橫紋聯線中點,尺、橈骨之間取之。
針法:刺入1至2寸,也可透穴。
主治:上肢癱瘓。
【為民穴】
位置:三角肌正中點取之
針法:直刺1至2寸
主治:偏癱
針感:肩臂酸麻感。
【魚際穴】
位置:仰掌,第一掌骨內緣中點。
針法:直刺5至8分深。
主治:咽喉炎,扁桃腺炎,失音不語。
【勞宮穴】
位置:在掌中央,第三、四掌骨之間。
針法:直刺3至5分。
主治:心絞痛,腦出血,鼻衄,手顫,手掌多汗癥,癔病。
【合谷穴】(又名虎口)
位置:第一、第二掌骨之間,近第二掌骨比中點。
針法:直刺5分至1寸深,手指抽筋可合谷透勞宮(深刺合谷,針尖達到勞宮穴位,但針尖不透過皮膚)。治療孕婦,應防止流產。
主治:頭痛,牙痛、鼻炎,鼻衄,咽喉炎,扁桃腺炎,口眼歪斜。
【神門穴】
位置:腕關節小指側,掌后橫紋頭凹陷處。
針法:直刺3分深。
主治:神經衰弱,健忘,神經性心悸亢進,失眠,癔病。
【后谿穴】
位置:輕握拳,第五掌骨小頭,掌橫紋頭處(赤白肉際)。
針法:直刺5分至1寸深。
主治:肩痛,肋間神經痛,頭項痛,腰痛,聾啞,面肌痙攣。
【養老穴】
位置:屈肘,掌心向下,盡骨頭內二分。
針法:斜刺,針尖斜向內關方向。刺1至1.5寸。
主治:背肩、臂酸痛,后頭痛,落枕,上肢活動障礙。
【內關穴】
位置:腕關節掌側,橫紋正中上二寸,兩筋之間。
針法:直刺5分至1寸,可內關透外關。
主治:胸痛,心絞痛,上腹痛,嘔吐,呃逆,精神失常,癔病。
【外關穴】
位置:腕關節背側,橫紋正中上二寸,兩骨之間。
針法:直刺5分至1寸,可外觀透內關。
主治:耳下腺炎,前臂神經痛,上肢關節炎,落枕。
【支溝穴】
位置:外關上一寸。
針法:直刺1寸至1.5寸深。
主治:習慣性便秘,肩臂酸痛,心絞痛,咽腫,腋下淋巴腺炎,頸淋巴腺結核。
【列缺穴】
位置:兩手虎口交叉,食指尖下,筋骨凹陷中取穴。
針法:針尖向肘微斜刺入。
主治:頭痛,頭暈,咳嗽,口眼歪斜(面神經麻痹)
【曲池穴】
位置:曲肘,橫紋頭向外五分。
針法:直刺1至3寸,可曲池透少海(曲池對側)。
主治:肩臂痛,偏癱,扁桃腺炎,退熱,高血壓病,皮膚病,頸部淋巴腺腫大,咽喉痛,甲狀腺腫大,舞蹈病。
下肢
【殷門穴】
位置:臀橫紋至腘窩橫紋正中聯線中點。
針法:直刺1至3寸深。
主治:下肢痛,腰椎間盤脫出癥,腰背痛,頸痛。
【血海穴】
位置:屈膝,膝蓋骨側上二寸。
針法:直刺或從下向上斜1至3寸深。
主治:月經不調,蕁麻疹,皮膚搔癢癥。
【陰陵泉穴】
位置:脛內岕側膝下凹陷處。
針法:直刺1至4寸深??申幜耆戈柫耆?。
主治:腹脹,腹痛,腹水,尿閉,尿失禁,尿潴留,遺精,陽萎,早泄,浮腫,腰腿痛,婦科病,痢疾。
【環跳穴】
位置:大腿外側,大轉子后凹陷中。
針法:直刺1至4寸深。
主治:腰腿病,坐骨神經痛,偏癱,下肢麻痹,小兒麻痹癥。
【風市穴】
位置:直立時,兩手自然下垂,中指尖到達之處。
針法:直刺5分至1.5寸深。
主治:偏癱,坐骨神經痛,膝關節炎,小兒麻痹癥。
【陽陵泉穴】
位置:小腿外側,腓骨小頭前下緣凹陷處。
針法:直刺1至4寸,可陽陵泉透陰陵泉。
主治:腰腿痛,偏癱,下肢冷痛,麻木,痙攣,落枕,高血壓病,習慣性便秘。
【足三里穴】
位置:膝蓋下三寸,脛骨外側一橫指。
針法:直刺1至3寸深。
主治:下肢痛,癱瘓,腹痛,腹脹,便秘,腹瀉,嘔吐,腰痛,皮膚病,眼病,失眠,小兒消化不良癥,喉痛,癲癇,貧血,黃疸。
【為農穴】
位置:膝上(自髕骨上緣算起)3寸。
針法:刺1至2寸。
主治:膝關節炎,下肢麻痹或疼痛,下肢肌無力。
【內庭穴】
位置:在第二三趾縫上五分。
針法:直刺3至5分深。
主治:胃痛,扁桃腺炎。
【豐隆穴】
位置:外踝上8寸,在脛腓兩骨之間。
針法 :直刺8分至3寸深。
主治:咳喘,袪痰,眩暈,頭痛,咽喉腫痛,腹痛,下肢痛。
【飛揚穴】
位置:外踝上七寸,腓骨后緣。
針法:直刺5分至1寸深。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腎炎,膀胱炎。
【承山穴】
位置:在小腿后面正中人字紋下。
針法:直刺1至3寸深。
主治:腓腸肌痙攣,腰,背,腿酸重,腳氣,痔核,脫肛。
【太沖穴】
位置:第一,二趾縫上二寸。
針法:直刺5分至1寸深。
主治:頭暈,目眩,子宮出血,遺尿,驚風,喉痛,咽干,腹脹,閉經,腹股溝疝,黃疸。
【昆侖穴】
位置:外踝后方與跟腱之間。
針法:直刺1至1.5寸??赏柑▋弱缀蠓脚c跟腱之間)
主治:腓腸肌痙攣,從骨神經痛,腰痛,背痛,項強,頭痛,目眩痛,小兒驚癎,難產,胎盤滯留。
【至陰穴】
位置:小趾甲根外側角一分許。
針法:斜刺,針尖向上刺入1分許。
主治:難產,灸此穴時可轉胎位(用艾卷懸灸十分鐘,有溫感即可)。
【三陰交穴】
位置:內踝上三寸,脛骨后緣。
針法:直刺1至3寸深。
主治:失眠,偏癱,下肢肌萎縮,消化不良,腹瀉,痔瘡,腸疝痛,陰道痛,遺精,早泄,陽萎,遺尿,月經不調,子宮出血,痛經,白帶多,神經衰弱。
【懸鐘穴】(又名絕骨)
位置:外踝上三寸,腓骨前緣。
針法:直刺8分至2.5寸。
主治:下肢痛,偏癱,淋巴腺炎,胸腹脹滿,落枕,踝關節痛,腳氣。懸鐘透三陰交治療下肢無力。
【復溜穴】
位置:內踝后上二寸。
針法:直刺5分至1寸深。
主治:腎炎,神經衰弱,盜汗,退熱。
【涌泉穴】
位置:腳掌中心凹陷處(第二、三蹠骨之間)
針法:直刺5分至1寸深。治療癲癎時,注意防止折針。
主治:休克,癲癎,癔病,腦出血,小兒搐搦。
腰背部
【白環俞穴】
位置:第二十一椎節下(與第四骶骨孔平齊),距正中線旁開二橫指。
針法:直刺1至2.5寸深。
主治:骶骨神經痛,坐骨神經痛,肛門諸肌痙攣,小兒麻痹,子宮內膜炎。
【長強穴】
位置:尾骨端下五分處。
針法:斜刺5分至1寸深。
主治:痔核、脫肛,腰神經痛。
【喘息穴】(又名定喘)
位置:大椎旁開三至五分。
針法:斜刺,針尖向椎體,進針1寸許。
主治:咳嗽,支氣管喘息。
位置:在第七椎節下(第七、八胸椎棘突間)。
針法:斜刺5至8分深。
主治:肝炎,膽囊炎,肋間神經痛。
【大椎穴】
位置:在第一椎節上(第七頸椎與第一胸椎棘突之間)。
針法:直刺5至8分。
主治:急性熱病,瘧疾,退熱,癲癎,支氣管炎,肝炎。
【忠陽穴】
位置:第5、6胸椎之間,后正中線旁開3至4分。
針法:直刺1.5寸深(針尖可達脊椎橫突),用捻轉提插手法,針感治脊柱放射,可上至肩部,下達尾骨,退針后十余分鐘內仍有余感。
主治:支氣管哮喘。
【命門穴】
位置:第十四椎節下(第二腰椎棘突下)。
針法:直刺5分至1寸深。
主治:腰痛,遺尿,泌尿生殖器疾患,子宮內膜炎。
【腎脊穴】
位置:命門旁開2至4分。
針法:直刺1.5寸
主治:下肢癱瘓。
【腎俞穴】
位置:第十四椎節下(第二、三腰椎棘突之間),旁開二橫指。
針法:直刺1至2寸深。
主治:腎炎,腰痛,神經衰弱。
頭頸部
【人中穴】(又名水溝)
位置:在鼻中溝上三分之一與三分之二交界處。
針法:斜刺,從下向上刺入3至5分。
主治:休克,腰痛,中暑,人事不省。
【印堂穴】
位置:在兩眉正中。
針法:斜刺2至5分深。
主治:鼻病,眼痛,頭痛,眩暈,失眠,小兒驚風,感冒。
【陽白穴】
位置:端坐直視,瞳孔直上,眉上一寸。
針法:斜刺3至5分深。
主治:面神經麻痹,眼球震顫,眼癢痛,三叉神經痛,眶上神經痛。
【迎香穴】
位置:鼻翼旁五分,鼻唇溝中取之。
針法:針尖向內,斜刺3至5分深。
主治:鼻炎,鼻竇炎,顔面神經麻痹,迎香透四白可配治膽道蛔蟲癥。
【上廉泉穴】
位置:仰頭取之,下頜骨下1寸處。
針法:針尖向后上方斜刺1.5至2寸。達舌根部,還可出針至皮下后向兩側斜刺,有如刺金津、玉液之效。舌尖部舌根部發麻感即可。
【安眠穴】
位置:醫風與醫明之間。
針法:針直刺1.5至2寸深。
針感:針側半邊頭酸麻感。
主治:精神分裂癥,失眠癥。
【醫明穴】
位置:在醫風后一寸(乳突下沿)
針法:直刺或斜刺5分至1寸深。
主治:視神經炎,白內障,腮腺炎,失眠。
【醫風穴】
位置:耳垂后凹陷處。
針法:針尖向上成45度斜刺1.5至2寸。
針感:刺入一寸時須有沉脹感,耳根耳道脹麻,耳底酸,有的半面臉發燒。
主治:耳聾,耳鳴,聾啞,耳下腺炎,眼病。
【睛明穴】
位置:在內眼角一分外。
針法:直刺,令病人雙目直視。針尖靠眶緣刺入5分至1.5寸深,不捻轉。退針時壓迫局部防止出血。
主治:迎風流淚,夜盲,視神經炎,視網膜炎,視神經萎縮,白內障。
【球后穴】
位置:眶下緣,外四分之一,與內四分之三交界處。
針法:沿眶下緣,從外斜向內下,向視神經孔方向刺1至1.5寸。
主治:青光眼,視神經炎,視神經萎縮,針感:眼區感酸脹,眼淚流出。
【承泣穴】
位置:眼平視,瞳孔直下七分。
針法:直刺3至5分。
主治:近視,眶下神經痛。
【太陽穴】
位置:眉梢與外眼角中間向后一寸凹陷處。
針法:直刺5分至1寸深。也可太陽透率谷(耳上入發際一寸半)。
主治:偏頭痛,眼病。
【地倉穴】
位置:平口角,旁開五分。
針法:沿皮橫刺,透向頰車。
主治:口眼歪斜,流涎,面神經痙攣,三叉神經痛。
【頰車穴】
位置:上下齒用力咬緊時,嚼肌突起處。
針法:直刺呈斜刺5分至1寸深。
主治:牙痛,下頷關節炎,面神經麻痹,腮腺炎。
【下關穴】
位置:耳前,顴弓下凹陷處。
針法:直刺5分至1寸深。
主治:牙痛,下頜關節炎,牙關緊閉,面神經麻痹。
【聽宮穴】
位置:張口時,耳前凹陷處。
針法:直刺1至2寸深。針感:針入一寸有沉重感,1.5至2寸全耳酸半面頭發麻,耳內有異物向外推動感。
主治:耳聾,耳鳴,聾啞,中耳炎。
【聽會穴】
位置:聽宮下五分。
針法:略開口針尖略向上斜刺1.5至2寸針感似聽宮。
主治:耳聾,耳鳴,聾啞,中耳炎,面神經麻痹。
【聽穴】(又名聾穴)
位置:在聽宮與聽會之間
針法:直刺1至2.5寸。
針感:似聽宮穴。
主治:聾啞,耳鳴。
【耳門穴】
位置:耳珠上缺段凹中
針法 :略開口向后下斜刺1.5至2十。
針感:針入一寸發沉脹。針1.5寸耳道方向及顳前部麻有輕度癢感。
【風池穴】
位置:乳突后一寸半凹陷處。
針法:斜刺,針尖向對側眼窩方向刺入5分至2寸深。橫刺,風池透風池2至3寸深。
主治:后頭痛,頭暈,眼病,感冒,耳鳴。
【啞門穴】
位置:頸后正中入發際五分處。
針法:直刺5分至1.5寸深。注意勿刺過深。低頭取穴,抬頭進針。
主治:啞,后頭痛。
【百會穴】
位置:前發際至后發際的中點,連線 兩耳尖直上連線交叉點取之。
針法:直刺3至5分深。
主治:休克,脫肛,頭痛,頭暈,尖眠。
胸腹部
【天突穴】
位置:胸骨上內緣凹陷處(在喉頭下二寸)
針法:針尖向下斜刺1至1.5寸深。針小兒時不宜太深。注意深部有氣管,在胸骨柄后方有左無名靜脈及主動脈弓。
主治:喘,咳,喉鳴,嘶啞,咽炎,扁桃腺炎,甲狀腺腫,嘔吐,頭痛。
【膻中穴】
位置:兩乳頭聯線的中點。
針法:直刺3至5分。
主治:咳嗽,支氣管喘息,肋間神經痛,乳汁分泌減少。
【中脘穴】
位置:臍上四寸。
針法:直刺8分至2.5寸深。
主治:胃痛,腹脹,吞酸,嘔吐,便秘,腹瀉,消化不良,小兒疳疾,癲狂,高血壓,神經衰弱,虛勞吐血。
【天樞穴】
位置:臍旁二寸。
針法:直刺1至2寸深。
主治:腹脹,便秘,腹瀉,痢疾,腸麻痹,白帶多,蛔蟲癥。
【氣海穴】
位置:臍下一寸半
針法:直刺1至1.5寸深。
主治:腹脹,腹痛,遺尿。
【關元穴】
位置:臍下三寸。
針法:直刺1至1.5寸深。
主治:閉經,白帶多,腹瀉,痢疾,陽萎,遺精,遺尿,尿血,尿頻,尿道痛,尿潴留,蛔蟲癥。
【中極穴】
位置:臍下四寸。
針法 :直刺1至2寸深。
主治:遺尿,陽萎、早泄、月經不調。
【向農穴】
位置:肩鎖關節,鎖骨頭下方取之。
針法:刺2至3寸,也可透穴。
主治:高血壓引起癱瘓。
常用奇穴:
【牙痛穴】
位置:掌面,第三、四掌骨間,距掐掌橫紋一寸。
針法:直刺5分許。
主治:牙痛。
【落枕穴】
位置:手背第二、第三掌骨間。掌指關節后五分。
針法:直刺5分許。
主治:落枕。
【膝眼穴】
位置:在膝蓋下兩旁凹陷中。
針法:針尖斜刺向對側1至2寸深,或膝眼透膝眼。
主治:膝關節炎、膝關節痛。
【蘭尾穴】
位置:在足三里下二寸。
主治:急、慢性蘭尾炎
【肩三針:肩前、肩髃、肩后】
【肩前】
位置:腋紋直上一寸半。
針法:直刺3至4寸可肩 前透肩后。感肩臂酸麻感。
主治:肩臂關節炎和關節痛。
【肩髃】
位置:位肩舉后凹處。
針法:直刺3至4寸和肩前、肩后并用。
主治:肩 臂關節炎和關節痛。
【肩后】
位置:肩貞上一寸。
針法:直刺3至4寸。
可肩前透肩后。針感肩臂酸麻感。
主治:肩臂關節炎和關節痛。
【興奮穴】
位置:安眠2穴上5分,乳突骨后上緣。
針法:直刺5分后向內成45度進針1.5至2寸,感半邊頭酸麻感。
主治:嗜眠。
【免責忠告】此文章為穴位密碼網整理或來自網絡書籍,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發布的人體穴位圖和信息僅供參考,若針灸等相關操作請咨詢當地醫院醫師。